紀友紅先生,58歲,自二零二二年五月起獲委任為董事局主席,自二零一六年九月起獲委任為執行董事。彼為本公司戰略與投資委員會主席、提名委員會主席及授權代表。紀先生于二零零三年十月加入本集團,曾擔任本公司多個管理職務,包括多家水泥及混凝土附屬公司之總經理,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二年十二月為市場總監,自二零一二年四月至二零一六年九月為廣西大區總經理,以及自二零一六年九月至二零二三年四月為總裁,現為本公司多家附屬公司之董事。彼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民營企業高級工程師評委會評為建筑材料高級工程師。紀先生畢業于中國南京工學院(現稱東南大學),于一九八五年獲工學學士學位,并于一九八八年獲無機及非金屬材料碩士學位。彼在建筑材料工程及市場方面擁有逾三十年經驗,現為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及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并曾擔任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
景世青先生,42歲,自二零二三年四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總裁及執行董事。彼為本公司戰略與投資委員會成員及若干附屬公司之董事。景先生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加入華潤集團,曾分別自二零一八年五月至二零二一年三月、自二零一八年五月至二零二一年五月及自二零一八年八月至二零二一年五月擔任華潤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本公司非執行董事及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彼于二零二一年五月加入本公司,曾自二零二一年五月至二零二三年四月任職本公司副總裁,統籌負責本公司市場、運營、采購、環境健康和安全、智能與數字化、基礎建材、結構建材、功能建材等管理工作。景先生持有中國長沙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及中國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彼在企業管理方面擁有逾十五年經驗。
鄭青宏先生,57歲,自二零一四年一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華西大區、云南水泥管理工作。彼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加入本集團,曾擔任多個管理職務,包括廣東大區副總經理、福建大區總經理、首席物流官、云南大區總經理及華西大區總經理等。鄭先生于一九九三年獲中國武漢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彼在建材及水泥行業擁有逾三十年工作經驗。
譚穎女士,46歲,自二零二二年一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首席財務官,負責本公司財務、上市公司融資和投資者關系等管理工作。彼于二零一零年加入華潤集團,曾擔任華潤集團財務部助理總監、副總監、副總經理等職務。譚女士于一九九九年獲中國金融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于二零零五年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商學碩士學位。彼在財務、企業管理方面擁有逾二十年經驗。
李保軍先生,54歲,自二零二零年十二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黨建、群團、組織人事、行政等管理工作。李先生于二零零二年九月加入華潤集團,曾擔任華潤電力戰略管理部總經理及華潤集團戰略管理部助理總經理。彼于二零一四年一月加入本集團,曾擔任本公司首席戰略官、國際部總經理及海南大區總經理等職務。李先生于一九九零年獲中國天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于二零零三年獲中國河北工業大學工業工程碩士學位及于二零一二年獲中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彼在戰略發展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約二十年經驗。
李傳吉先生,53歲,自二零二零年十二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結構建材事業部、共享服務中心等管理工作。彼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加入本集團,曾擔任多個管理職務,包括物流總監、市場部副總監、福建大區副總經理、云南大區副總經理、貴州大區總經理、結構建材事業部總經理等。李先生于一九九二年獲中國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及于二零一三年獲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彼為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亦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彼在財務、市場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逾二十年經驗。
蔡翔先生,55歲,自二零二零年十二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運營、智能與數字化、采購等管理工作。彼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加入本集團,曾擔任多個管理職務,包括廣東大區副總經理、貴州大區總經理、首席采購官及首席運營官等。蔡先生于二零零六年取得中國武漢理工大學工商管理本科學歷。彼在建材及水泥行業擁有逾三十年工作經驗。
李維先生,54歲,自二零二零年十二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市場、營銷模式數字化、西南大區等管理工作。彼于二零零五年一月加入本集團,曾擔任多個管理職務,包括廣東大區市場總監、廣西大區副總經理、海南大區副總經理、首席采購官、首席市場官及新業務辦公室主任等。李先生于二零零九年獲美國皇家白禮頓大學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彼在市場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約三十年經驗。
陳安國先生,45歲,自二零二三年七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環境健康和安全、東南大區、福建水泥等管理工作。陳先生于二零零五年九月加入華潤燃氣,曾擔任中山區域公司總經理、西南大區副總經理、華西大區副總經理等職務。陳先生持有南京化工大學本科學歷和南京工業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彼在企業管理方面擁有逾二十年管理經驗。
蔣慕川先生,51歲,自二零二三年七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負責本公司新材料事業部、功能建材事業部等管理工作。蔣先生于二零零九年一月加入華潤置地,曾擔任華南大區深圳公司副總經理、華南大區總經理、深圳大區總經理等職務。蔣先生持有清華大學本科工學學位和清華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彼在企業管理方面擁有逾二十年管理經驗。
常陽先生,40歲,自二零二三年七月起獲委任為本公司副總裁級高級管理人員,負責本公司紀檢、巡察等管理工作。常先生于二零一零年八月加入華潤燃氣,曾擔任華潤集團紀檢監察室高級經理、專業總監,華潤萬象生活副總裁、紀檢部總經理等職務。常先生持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彼在企業管理方面擁有逾十年管理經驗。
年度業績
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綜合營業額為32,218,600,000港元,較去年減少26.7%。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公司擁有人應占綜合盈利為1,935,700,000港元,較去年減少75.1%。年度每股基本盈利為0.277港元。
股息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星期五),董事局已宣布以現金方式派付二零二二年的中期股息每股0.12港元(二零二一年:每股0.24港元),并已于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五)派付。二零二三年三月十七日(星期五),董事局決議通過建議以現金方式派付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0.009港元(二零二一年:每股0.28港元)。待本公司股東于應屆股東周年大會上批準后,末期股息將于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九日(星期三)或前后分派予于二零二三年六月九日(星期五)名列本公司股東名冊內的本公司股東。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分派股息總額將為每股0.129港元(二零二一年:每股0.52港元)。
末期股息將默認以港元現金派發予各股東,股東亦可選擇以人民幣現金收取末期股息。選擇以人民幣現金收取末期股息的程序詳載于董事局報告內股息一節。
營商環境
二零二二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效應對內外部挑戰,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經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二零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0%至人民幣121.0萬億元,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1%至人民幣57.2萬億元。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本集團業務運營的區域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貴州、山西、湖南、湖北、山東及重慶,二零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達人民幣12.9萬億元、人民幣2.6萬億元、人民幣5.3萬億元、人民幣6,818億元、人民幣2.9萬億元、人民幣2.0萬億元、人民幣2.6萬億元、人民幣4.9萬億元、人民幣5.4萬億元、人民幣8.7萬億元及人民幣2.9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約1.9%、2.9%、4.7%、0.2%、4.3%、1.2%、4.4%、4.5%、4.3%、3.9%及2.6%。二零二二年,上述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變幅分別約–2.6%、0.1%、7.5%、–4.2%、7.5%、–5.1%、5.9%、6.6%、15.0%、6.1%及0.7%。
二零二二年,中國政府積極推進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加快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地方專項債發行使用,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明顯提速。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二零二二年,全國基礎建設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上升9.4%。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及國家鐵路局公布的數據,二零二二年一月至十一月,全國公路水路完成投資約人民幣2.8萬億元,同比增長9.2%;二零二二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約人民幣7,109億元,同比下跌5.1%,跌幅較上半年的同比下跌4.6%有所擴大。
年內,中國政府在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同時,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合理適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二零二二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4.3%至13.6億平方米;銷售額同比下降26.7%至人民幣13.3萬億元。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0.0%至人民幣13.3萬億元。其中,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減少39.4%至12.1億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同比減少15.0%至8.6億平方米。截至二零二二年底,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同比減少7.2%至90.5億平方米。
中國政府系統推進城市建設,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二零二二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25萬個、876萬戶,已實現新開工改造5.1萬個城鎮老舊小區的年度目標任務。二零二二年六月,中國政府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重點在老城區推進以「三區一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改造。二零二二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比二零二一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行業
二零二二年,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水泥產量同比下降10.8%至約21.2億噸。年內,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貴州、山西及湖南的水泥產量分別約為1.5億噸、1.0億噸、9,660萬噸、1,630萬噸、9,650萬噸、6,430萬噸、4,800萬噸及9,940萬噸,同比變幅分別約為–11.4%、–8.6%、–4.4%、–16.1%、–16.6%、–31.3%、–15.5%及–6.3%。
年內,根據中國水泥協會數據,全國新增19條熟料生產線,合共增加熟料年產能約3,420萬噸。其中,于本集團主要運營區域,廣西新增8條熟料生產線,增加熟料年產能約1,340萬噸;云南新增2條熟料生產線,增加熟料年產能約310萬噸,湖南新增2條熟料生產線,增加熟料年產能約400萬噸。
在行業政策方面,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積極推進節能減碳減污工作,完善并嚴格產能置換政策,推動常態化錯峰生產,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此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促進建材行業的高質量及可持續發展。
節能減排方面,中國政府積極實施節能低碳行動,推動水泥高效低碳節能等新技術的研發。年內,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目標「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研發、示范、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國家印發《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水泥行業碳達峰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需取得明顯進展,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持續推廣,不斷降低重點產品單位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此外,中國政府提出穩妥有序地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進一步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截至二零二二年末,全國碳市場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累計成交額104.8億元,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
綠色發展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二零二二年,中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以科技為支撐,統籌共治,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為實現「美麗中國夢」筑牢根基。二零二二年六月,中國政府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將污染防治攻堅推向了協同共治的新階段。方案堅持系統觀念,推動建立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創新模式,推動污染防治攻堅邁上新臺階。
產業結構方面,中國政府要求嚴格落實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大對過剩產能的控制力度。二零二二年,受下游需求不振和生產成本保持高位的影響,部份原定建設的水泥熟料線未能按計劃投資建設,行業熟料產能置換出現大幅下滑,全年置換熟料產能約450萬噸,較上年降低約90%。
安全生產方面,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二零二二年為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的鞏固提升階段,中國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下發多次有關非煤礦山重要通知。二月印發《關于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更嚴格及更明確的要求。四月,中國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安全生產規劃》,要求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格非煤礦山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和企業安全生產許可管理,加大對安全設施竣工驗收活動和驗收結果的監督核查。七月印發《「十四五」礦山安全生產規劃》,對加強礦山安全標準建設、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加強礦山自動化智能化建設等提出明確要求。
骨料方面,中國政府持續加強河道采砂管理,有助提升機制砂競爭力。二零二二年二月,中國水利部發布《2022年河湖管理工作要點的通知》,提出強化河道采砂管理,督促落實流域管理機構直管河道采砂管理責任,并加強采砂許可管理,強化采砂現場監管,推行采運管理單制度,及時發現并嚴厲查處非法采砂行為。
裝配式建筑方面,國家要求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二零二二年五月,中國政府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全面推行綠色施工。七月,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推進綠色低碳建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到二零三零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
轉型創新
因應本集團「十四五」戰略發展規劃,本集團于二零二一年將業務重新劃分成基礎建材、結構建材、功能建材和新材料四大業務板塊,其中,基礎建材業務主要包括水泥和骨料,結構建材業務主要包括混凝土和裝配式建筑,功能建材業務主要包括人造石材、瓷磚膠及白水泥等,新材料業務目前主要探索硅基、鈣基及玄武巖等新材料的發展機會。二零二二年以來,本集團積極把握機會,在上述四大業務板塊均取得突破,新進入湖南、湖北、山東等地區,為實現本集團「十四五」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水泥業務方面,本集團通過收購湖南良田水泥有限公司51%股份、肇慶市金崗水泥有限公司85%股份、鳳慶縣習謙水泥有限責任公司13.83%股份,出售山西華潤福龍水泥有限公司72%股份及債權,優化了本集團水泥業務布局,鞏固本集團在中國南方的市場競爭力。
骨料方面,年內,本集團實現對廣東德慶骨料項目的100%控股,新增廣西田陽那坡骨料項目、貴港港南骨料項目、貴港覃塘骨料項目、賀州富川骨料項目、福建武平骨料項目、湖北崇陽骨料項目以及重慶巫山骨料項目,通過聯營公司新增福建南平骨料項目、云南易門公司骨料項目。此外,位于廣西貴港、廣西富川的骨料擴能項目,以及位于福建武平、廣西上思、廣西南寧、廣西武宣的骨料項目分別開始試生產。截止二零二二年底,本集團已投產運營、試生產的骨料年產能規模大幅提升。
結構建材方面,本集團積極把握綠色建材的市場機遇。本集團在廣東封開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板材生產線一期項目于二零二二年四月開工建設,預計二零二三年上半年試生產。該一期項目的板材設計年產能約40萬立方米,砌塊設計年產能約20萬立方米。二零二二年五月,本集團取得位于海南定安縣新竹鎮的一塊裝配式建筑用地,競得用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計劃建設三條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板材生產線,板材設計年產能合計約60萬立方米,砌塊設計年產能合計約30萬立方米,將與本集團于當地的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線形成協同效應。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底,本集團共擁有6個混凝土預制構件項目,全部建成后,混凝土預制構件設計年產能預計將達約140萬立方米。
功能建材方面,本集團通過收并購快速增加人造石產能規模,助力本集團成為人造石行業頭部企業,實現高質量及可持續發展。二零二二年七月,本集團收購山東潤赫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潤赫(蘭陵)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潤赫(費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各67%股份,上述人造石企業于山東臨沂市合計擁有在營的107條人造石壓制成型生產線及27條人造石磨制拋光線,規劃年產能合計約1,500萬平方米,標志著本集團在山東開啟新篇章。所有在建項目投產后,本集團的人造石年產能將達2,610萬平方米。
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本集團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生態、環保、安全、資源集約利用作為工作主線,持續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建設,深化節能減排工作,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引領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動力。
年內,本集團創造性提出「3C」節能減碳理論,即源頭低碳、過程減碳、末端去碳,減少碳排放量,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本集團解決方案。同時,本集團聯合高校及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等,深耕研發多種新型水泥助磨劑產品,在提高低品位工業廢渣利用率的同時減少熟料用量,從而降低熟料生產所需的原料資源和煤炭、電力能源消耗,推動二氧化碳協同減排,項目榮獲二零二二年度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在科技創新及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不懈努力得到業界及社會的認可,其中包括:
· 五月,華潤水泥技術研發(廣西)有限公司作為牽頭單位申報的《新型高效水泥助磨劑的研發和應用》項目,以及與中國桂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七家單位聯合申報的《工業固廢制備優質膠凝材料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均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二零二一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獎;
? 六月,華潤水泥技術研發(廣西)有限公司聯合廣西華潤紅水河水泥有限公司、華潤水泥(富川)有限公司共同申報的《基于單行重心設計的環保摻合料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頒發的「混凝土科學技術獎」科技發明獎 — 三等獎;
? 九月,本公司榮獲新浪財經二零二二年金麒麟海外投資高峰論壇最佳ESG表現獎;
? 九月,本公司榮獲第五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智慧工業專題賽道全國二等獎;
? 十一月,《水泥窯爐煙氣碳捕集新工藝流程再造及應用示范》項目成功上榜第二批全國建材行業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名單;
? 十二月,華潤水泥(田陽)有限公司成功入選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二零二二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 十二月,華潤水泥(金沙)有限公司「電石渣及黃磷渣復合配料等系列減碳降耗項目」榮獲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二零二二年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典型案例評選三等獎。
戰略與前景
中國政府提出二零二三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中國政府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二零二二年十月,中國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共同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到二零二五年,主骨架能力利用率顯著提高,實體線網里程達到26萬公里左右;到二零三零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實體線網里程達到28萬公里左右;到二零三五年,主骨架全面建成,為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房地產方面,中國政府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合理適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政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五月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指出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方案提出通過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等,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目標到二零二五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將有效拉動水泥等建材的需求。
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方面,中國政府持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目標到二零二五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4,700公里,到二零三五年達5,700公里,而二零二一年底,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超過2,300公里。大灣區等區域發展建設的逐步推進,將支持區域內建材行業的中長期需求。
此外,二零二二年十月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布的《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預期主要項目二零二五年開始啟動,將帶動區域內建材行業的中長期需求。
展望未來,本集團將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深化「區域市場領先,創新驅動發展,系統成本最低」三大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基礎建材和功能建材業務,穩步發展結構建材業務,孵化培育新材料業務。二零二三年,本集團將聚焦「系統性重塑,高質量發展」的管理主題,開展中期戰略檢討,加強戰略研究;踐行「資源+研發+產業」發展模式,聚焦4+1業務(水泥、骨料、混凝土、人造石材、新材料業務)組合,優化資源分配,精準有效投資,大力提升存量業務市場行業地位,加快向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重點推進新材料業務轉型;堅持對標世界一流,持續提升運營效率及質量,提高環保、安全與健康管理水平,加快實現碳達峰目標。此外,本集團將積極把握大灣區等國家區域發展機遇,加快轉型創新步伐,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中國水泥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主要風險及不明朗因素
水泥及混凝土是基礎設施、房地產建設及農村發展的主要基礎建筑材料。水泥消費量與經濟發展及固定資產投資高度相關。水泥及混凝土是重量較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商在區域市場內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業務成功的關鍵。本集團業務運營區域內經營環境及其所影響的水泥及混凝土產品銷售價格,是本集團經營表現的主要影響因素。此外,煤炭成本是水泥生產中導致成本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煤價大幅波動是影響本集團及水泥行業表現的主要潛在風險及不明朗因素之一。中國政府對節能減碳、能耗雙控、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要求不斷提升,本集團在該等方面的競爭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潛在出售事項
本公司于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發布公告,本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華潤水泥投資有限公司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出售其于華潤水泥(長治)有限公司72%股權及其股東貸款權益,以及華潤混凝土(潞城)有限公司的72%股權。
因項目流拍,本集團已于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正式通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撤銷上述出售事項的公開掛牌。
在能夠實現兩家附屬公司出售之商業目標之前,本公司將持續優化經營管理,提升經營效率及效益,未來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戰略發展方案。
生產能力
生產基地變化
熟料、水泥方面,二零二二年一月,本集團收購湖南良田水泥有限公司51%股份,新增熟料年產能約160萬噸、水泥年產能約200萬噸。目前正在推進生產線技術升級改造,預計于二零二三年八月完成改造,升級后熟料年產能不變,水泥年產能約210萬噸。二零二二年三月,本集團通過掛牌方式向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山西華潤福龍水泥有限公司72%股份及債權,總代價(不含利息)為人民幣1,607,251,200元(相等于約1,981,253,000港元),減少水泥年產能約400萬噸。
二零二二年七月,本集團收購肇慶市金崗水泥有限公司85%股份,新增熟料年產能約80萬噸及水泥年產能約150萬噸。
二零二二年九月,本集團全資附屬公司華潤水泥(武宣)有限公司水泥二線項目投產,新增熟料年產能約140萬噸及水泥年產能約200萬噸。
二零二二年十一月,本集團全資附屬公司華潤水泥(封開)有限公司#9、#10水泥粉磨項目投產,新增水泥年產能約340萬噸。
混凝土方面,本集團年內完成2座混凝土攪拌站的產能升級工作,向第三方租賃2座混凝土攪拌站,4座混凝土攪拌站停產,關閉2座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總年產能較二零二一年底增加約120萬立方米。
產能利用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的水泥、熟料及混凝土生產線的利用率分別為81.6%、90.5%及29.3%,而二零二一年則分別為93.6%、100.6%及40.9%。
成本管理
運營管理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運營管理以「穩增長」、「降成本」為中心,持續完善節能減碳管理制度,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及行業標桿,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年內,本集團將節能減碳行動方案的指針目標分解落實到基地,以指針考核體系為抓手,從物理系統技改升級和化學替代原燃料兩大技術路線出發,在水泥生產基地推廣節能減碳項目,并積極分享標桿基地經驗,營造濃厚的「節能減碳」文化,推動能效水平的提升。
年內,本集團持續推進水泥熟料生產線篦冷機升級改造、高效預分解系統優化,推廣節能高效風機及空壓機的應用,全面推進生料助磨劑和節煤劑應用,指導基地開展固廢試驗,引導替代原料多方位挖潛應用及研究開發替代燃料系統應用,并積極推廣光伏發電項目,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及節能減碳。同時,投運水泥基地廢水循環利用項目,通過回收再利用的方式降低水耗。
在智能自動化方面,本集團持續推廣使用自動插袋機、自動裝車機,在礦山中積極推進純電動礦車、無人駕駛及數字化礦山的應用,促進綠色礦山建設。
在礦山治理方面,通過清理浮石、設置被動防護網、掛網支護等手段,治理石灰石礦山邊坡,加強邊坡巖體穩固性,提高了礦山邊坡安全系數。
在項目管理方面,本集團加強建設過程技術把關,強化項目流程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推動項目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提高安全生產和運營效率。此外,本集團修訂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評價體系,促進項目合規運行,規范骨料技術標準,加快骨料等項目建設進度,助力本集團未來業務發展。
采購管理
二零二二年,煤炭市場價格整體處于高位。年內,本集團的煤炭采購總量約860萬噸(二零二一年:約950萬噸);其中約90%、10%及0%分別購自中國北方、本集團生產基地周邊地區及海外(二零二一年:80%、19%、1%);其中煤炭生產商直接供應煤炭的比例約80%(二零二一年:82%)。
未來,本集團將繼續加強與內地大型煤炭供應商戰略合作,拓展新的采購渠道,引入戰略供應商,并持續關注國家進口煤政策,適時建立進口煤采購渠道。此外,本集團亦將通過多渠道分析市場走勢,動態管理庫存,擴大采購成本優勢。
物流管理
二零二二年,在運輸市場低迷、汽運標載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本集團通過一系列措施,使物流成本整體呈下降趨勢。船運方面,本集團內部在西江船運統一招標的基礎上,通過將海南物料進出島招標模式調整為分段招標、引進過駁業務競爭單位、細化運輸過程管理等措施,全過程壓降船運成本。汽運方面,本集團通過重點工程及內部客戶集中統一招標及擴大運輸資源范圍等方式,招標運價小幅下降。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在西江流域年運輸能力約3,910萬噸,為本集團的業務發展提供穩定和持續的運力保障。本集團不斷優化中轉庫布局及合作方式,建設合規、環保型中轉庫。年內,本集團共掌控36個中轉庫,主要布局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年中轉能力約3,530萬噸,鞏固本集團在中國華南的主導地位。
市場營銷
產品推廣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持續加強「王牌工匠」高端裝修水泥、核電水泥、道路硅酸鹽水泥等產品市場推廣力度。其中,本集團核電水泥供應浙江、福建及廣東5個核電項目;本集團于云南拓展鐵路建設工程用水泥及低熱低堿水泥,主要應用于鐵路及水利工程,有助發揮差異化競爭優勢;年內,本集團新增海南核電二期預應力核電水泥供貨。此外,本集團推動道路硅酸鹽水泥列為福建機場、道路施工等工程重點推薦水泥,與中國福州大學、福建省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共同推進《交通強國項目》,已在福州瑯岐、惠安斗尾開展試驗段并進入學術驗收階段。
品牌建設
本集團持續深化潤豐品牌建設,結合「十四五」品牌戰略規劃,將「潤豐」擴展應用至混凝土、骨料、裝配式建筑等業務領域,打造產業鏈統一品牌。六月二十八日,本集團舉辦第六屆潤豐品牌年慶,啟動全新廣告語「質量澆筑美好」,并通過社交媒體、行業媒體進行廣泛傳播。年內,本集團通過完善品牌建設體系、貼合客戶需求不斷提升產品服務、穩步提升品牌終端曝光率等舉措,深化品牌的「質量」定位,講好品牌故事。
為提升本集團功能建材產品的品牌形象,本集團將「潤品」作為功能建材統一品牌,于三月上線「潤品」微信公眾號,六月正式發布「潤品」品牌,揭牌「潤品薈」展廳并投入運營。年內,通過大力拓展終端渠道、完善產品品類、建立品牌建設制度、發布品牌宣傳片及產品手冊、亮相廈門國際石材展、運營自媒體等舉措大力推廣「潤品」品牌,逐步搭建品牌建設體系,初步建立「潤品」行業知名度。
轉型創新
新業務發展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積極把握新業務發展機會,充分發揮水泥、混凝土、骨料的協同優勢,骨料、人造石材業務取得快速發展,業務結構優化初見成效,新業務資產占比及營收占比持續提升。
骨料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繼續積極獲取優質骨料礦山資源,加快骨料項目建設及投產。年內,本集團通過競拍、并購、參股等方式,在廣西、湖北、重慶共新掌控6座礦山資源。
截至二零二二年底,依托水泥礦山,本集團通過附屬公司擁有的骨料年產能(含試生產)約4,840萬噸,通過位于云南及福建的聯營公司股權權益擁有的應占骨料年產能共約310萬噸。加上新取得的骨料項目,全部建成后,本集團通過附屬公司掌控在營在建的骨料年產能預計將達13,710萬噸,通過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股權權益掌控在營在建的應占骨料年產能約1,360萬噸。
以下為新取得骨料項目(注)相關數據:
項目地點 | 規劃年產能 | 資源儲量 | 預期投產時間 |
(噸) | (噸) | ||
通過附屬公司掌控的產能 | |||
廣東 | |||
封開 | 30,000,000 | 425,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德慶 | 6,500,000 | 169,000,000 | 二零二二年 |
羅定 | 1,500,000 | 102,180,000 | 二零二三年 |
廣西 | |||
貴港擴能 | 3,000,000 (擴產后產能) | 31,880,000 | 試生產 |
富川擴能 | 1,000,000 (擴產后產能) | 利用水泥礦山 | 試生產 |
上思 | 5,000,000 | 65,000,000 | 試生產 |
田陽 | 5,000,000 | 61,000,000 | 試生產 |
田陽那坡 | 4,000,000 | 114,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武宣 | 6,500,000 | 208,000,000 | 試生產 |
南寧 | 9,800,000 | 153,800,000 | 試生產 |
上思平廣 | 2,000,000 | 42,000,000 | 二零二四年 |
貴港港南 | 9,700,000 | 296,000,000 | 二零二四年 |
貴港覃塘 | 7,500,000 | 141,490,000 | 二零二五年 |
賀州富川 | 3,000,000 | 93,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南寧賓陽 | 5,000,000 | 76,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南寧西鄉塘 | 4,000,000 | 20,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福建 | |||
武平 | 2,000,000 | 56,000,000 | 試生產 |
永定(一期) | 500,000 | 利用水泥礦山 | 二零二三年 |
海南 | |||
定安 | 3,000,000 | 63,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云南 | |||
巍山 | 3,000,000 | 100,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彌渡 | 1,000,000 | 15,560,000 | 二零二三年 |
重慶 | |||
巫山 | 2,600,000 | 150,000,000 | 已投產 |
湖北 | |||
崇陽 | 5,000,000 | 84,000,000 | 二零二四年 |
陜西 | |||
洛南 | 3,000,000 | 122,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銅川 | 5,000,000 | 147,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項目地點 | 持股比例 | 規劃年產能 | 應占年產能 | 資源儲量 | 預期投產時間 |
(噸) | (噸) | (噸) | |||
通過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掌控的產能 | |||||
廣西 | |||||
橫州 | 50% | 10,000,000 | 5,000,000 | 180,000,000 | 二零二三年 |
福建 | |||||
南平 | 49% | 1,500,000 | 735,000 | 13,250,000 | 已投產 |
海南 | |||||
屯昌 | 34% | 6,000,000 | 2,040,000 | 120,000,000 | 二零二四年 |
重慶 | |||||
綦江安穩 | 50% | 3,000,000 | 1,500,000 | 70,300,000 | 二零二四年 |
綦江石壕 | 50% | 3,000,000 | 1,500,000 | 20,700,000 | 二零二四年 |
云南 | |||||
昭通 | 50% | 1,500,000 | 750,000 | 利用水泥礦山 | 二零二三年 |
易門 | 50% | 2,000,000 | 1,000,000 | 利用水泥礦山 | 已投產 |
注:表中項目均為擁有骨料礦山的項目。
裝配式建筑
本集團根據中國政府政策及市場情況,有序推進裝配式建筑業務。
混凝土預制構件業務方面,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廣東智筑江門混凝土預制構件項目開始試生產,設計年產能約50,000立方米。
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底,本集團共擁有6個混凝土預制構件項目,全部建成后,混凝土預制構件設計年產能預計將達約140萬立方米。
以下為混凝土預制構件項目相關資料:
項目 | 用地面積 (平方米) | 設計年產能 (立方米) | 狀態 | 具體情況 |
廣東 | ||||
東莞潤陽 | 33,000 | 40,000 | 運營中 | ·產品主要供應深圳、珠海、廣州保障性住房及商品住宅等項目。 |
智筑湛江 | 210,000 | 400,000 | 運營中 | ·一期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線(設計年產能200,000立方米)于二零二一年九月正式投產。 |
智筑江門 | 45,500 | 50,000 | 試生產 | ·混凝土攪拌站(年產能900,000立方米)建設中;混凝土預制構件(設計年產能50,000立方米)項目已于二零二二年十一月試生產。 |
廣西 | ||||
智筑南寧 | 167,000 | 400,000 | 試生產 | ·混凝土攪拌站(年產能600,000立方米)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投產;一期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線(設計年產能200,000立方米)于二零二一年九月開始試生產。 |
智筑貴港 | 130,000 | 200,000 | 運營中 | ·混凝土攪拌站(年產能600,000立方米)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投產;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線于二零二零年十二月開始正式投產。 |
海南 | ||||
智筑定安 | 153,000 | 300,000 | 運營中 | ·于二零二一年四月開始投產。 |
注:本集團持有該聯營公司東莞市潤陽聯合智造有限公司49%的權益。
此外,中國政府積極推廣綠色建材,支持建筑業節能降耗和建造方式創新。本集團在廣東封開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板材生產線一期項目于二零二二年四月開工建設,預計二零二三年上半年試生產。該一期項目的板材設計年產能約40萬立方米,砌塊設計年產能約20萬立方米。五月,本集團取得位于海南定安縣新竹鎮的一塊裝配式建筑用地,競得用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計劃建設三條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板材生產線,單條板材設計年產能約20萬立方米,砌塊設計年產能約10萬立方米,目前正在規劃中。
功能建材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把握人造石材良好發展前景,進一步擴大戰略布局。
東莞環球經典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在廣東東莞擁有一條規劃年產能約60萬平方米的無機人造石生產線,在此基礎上擴建一條規劃年產能約150萬平方米的無機人造石生產線;此外,本集團于廣西來賓建設兩條規劃產能合共約300萬平方米的無機人造石生產線。以上項目已分別于二零二二年十月、十二月建成試生產。
此外,本集團通過收并購快速增加人造石產能規模,助力本集團成為人造石行業頭部企業,實現高質量及可持續發展。三月,本集團收購廣東博瑞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75%股份。該公司于廣東連州擁有四條在營的人造石生產線,合共規劃年產能約600萬平方米。七月,本集團收購山東潤赫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潤赫(蘭陵)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潤赫(費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各67%股份,上述人造石企業于山東臨沂市合計擁有在營的107條人造石壓制成型生產線及27條人造石磨制拋光線,規劃年產能合計約1,500萬平方米,標志著本集團在山東開啟新篇章。所有在建項目投產后,本集團的人造石年產能將達2,610萬平方米。
另一方面,本集團積極尋求人造石上游資源,與現有人造石材業務形成協同效應。七月,本集團通過掛牌方式,以代價人民幣893,510,140元(相等于約1,044,809,000港元)收購賀州續寶礦業投資有限公司85%股份。該公司于廣西賀州市擁有一座在建的飾面用大理石礦,資源儲量約4,670萬立方米,規劃年產能約114萬立方米,預計二零二四年投產。此外,該公司于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擁有一塊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目前正在規劃中。該項交易助力本集團掌握石材資源,為本集團未來發展碳酸鈣產業奠定基礎。
新材料
在新材料業務方面,以硅基新材料為戰略轉型突破點;依托現有礦山優質資源,延伸鈣基產業鏈;孵化培育玄武巖纖維新材料業務,積極推進新材料產業項目落地。其中,貴港鈣基項目已成功取得礦權,資源儲量約1.1億噸,并獲得10萬噸標煤能耗置換,目前正在推動政府出讓項目建設用地等事宜,其余項目均按計劃有序推進中。
數字化轉型
本集團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致力于打造智能制造標桿,推進工廠智能升級及運營管理全面提升。
在智能工廠方面,本集團于廣西田陽區水泥生產基地打造全流程智能工廠標桿,成功入選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等四部門二零二二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并獲得國家、自治區各級政府共十項榮譽。該基地通過5G技術實現智能視頻廠區全覆蓋,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數字化礦山深度應用智能裝運系統實現采礦、運輸資源最優化,提高生產效率;設備在線監測系統接入遠程診斷系統平臺提供7*24小時看護,實現故障預警預測。此外,本集團于廣東封開縣水泥生產基地正在以「燈塔工廠」國際標準打造全流程智能工廠。
本集團自主研發全流程先進控制系統,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先進控制模型,實現對窯、磨、余熱發電的智能控制,年內已在位于封開、羅定、合浦、龍巖、雁石等8家水泥生產基地上線。
年內,本集團自主研發的質量管理系統,已在位于羅定、紅水河、陽春、陸川等15家水泥基地上線,實現了從原燃材料進廠、過程控制到產品出廠的全流程規范化、信息化質量管控。該系統可結合在線分析、智能化驗室,實現實時檢測、自動采集、自動配料、自動統計。此外,年內,本集團位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18家水泥生產基地在線監測數據接入遠程診斷系統,實現隱患預警預測。本集團以設備在線監測系統為基礎、遠程診斷系統為保障、設備管理系統為核心,構建了行業內首家自建「三位一體」設備智能運維平臺,大幅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并降低設備備件消耗。
本集團積極推動5G技術的應用,穩步推進華潤「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重大專項建設,基于建材行業多業態發展需求,打造建材垂直行業平臺暨「潤豐智慧」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8大場景18個5G應用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于30多家基地,實現跨工廠互聯互通數據協同,為國家5G工業互聯網推廣貢獻行業實踐經驗。該項目獲第五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智慧工業專題賽道全國二等獎,《基于「移動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工業設備智能維護項目》及《5G物聯網低碳智造云網融合規模應用項目》成功入選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二零二二年移動物聯網應用典型案例庫。
本集團積極參與中國建材聯合會主持的《建材產品使用說明書通用要求》及《建材產品追溯追溯體系通用要求》兩項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在《建材產品追溯追溯體系通用要求》的參編單位中,本公司排序第二位;在《建材產品使用說明書通用要求》的參編單位中,本公司排序第四位。
在智能物流方面,一卡通智能物流系統年內已在5家混凝土基地、2家骨料基地推廣上線,實現地磅無人值守,助于提升發運效率及提貨服務質量,降低物流成本。此外,本集團持續推進智能物流深化應用,以東南大區下屬基地為試點,推進汽運北斗系統升級,通過北斗定位、載重硬件、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實時感知車輛狀態并實現設備終端數據接入華潤集團北斗時空數據服務平臺。
在智能營銷方面,本集團營銷模式數字化轉型項目年內在各大區水泥業務全面上線,覆蓋率達100%,同時混凝土、骨料、瓷磚膠業務也逐步上線,平臺內物流配送及供應鏈金融業務同步開展。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底,電商平臺累計發貨量約1.14億噸,累計注冊用戶近3萬個,累計入駐承運商460家,累計入駐車輛(船)約6.5萬輛(艘)。
研發與創新
創新是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動力。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底,本集團擁有科技人才329人,其中,專職研發人員76人,智能與數字化專業人才68人。
二零二二年,本集團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提出「3C」節能減碳理論,即源頭低碳、過程減碳、末端去碳。該理論體系主要圍繞水泥生產礦山、水泥熟料燒成系統、粉磨系統、混凝土等產業鏈制定節能減碳技術路線,解決行業降碳難題。
本集團持續打造高水平的新材料研發平臺,年內,分別建成「東南大學—華潤水泥聯合研發中心」、「航天五院—華潤水泥聯合研發實驗室」、「華潤化學材料—華潤水泥—華潤置地綠色低碳環保建材創新聯合體」,推進3D打印、功能涂料、新型墻體材料等合作項目的落地,開展工程博士、碩士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
此外,為鼓勵和支持全員創新,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工作質量和水平,加快科創成果轉化,二零二二年,本集團編制完成二零二三年科技創新計劃,進一步明確科創研發方向,落實科創人才培養規劃;發布《科技創新管理規定》、《科技人才認定辦法》、《研發項目管理辦法》等七項制度;舉辦第七屆「潤豐杯」創新大賽和首屆重大研發項目揭榜掛帥活動,組織首屆科技論壇,上線「潤科創」創新平臺,開展首屆科學普及活動。本集團通過科創體系的建立及科創氛圍的營造,加快推動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等領域的科創工作,促進科創成果的推廣應用。
雇員
一般數據
于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共聘用19,046名全職雇員,均為全職雇員,其中344名在香港工作,及其余18,702名在中國內地工作(于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分別為19,491名、154名、19,337名)。按職能劃分的雇員明細載列如下:
于十二月三十一日 | ||
二零二二年 | 二零二一年 | |
管理層 | 472 | 410 |
財務、行政及其他 | 2,486 | 2,813 |
生產人員 | 10,941 | 11,048 |
技術人員 | 4,426 | 4,318 |
營銷人員 | 721 | 902 |
總計 | 19,046 | 19,491 |
在472名高中級管理人員中,87%為男性及13%為女性,83%持有大學或以上學位,16%曾接受大專教育,且其平均年齡約為47歲(于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分別為410名、88%、12%、79%、19%、48歲)。
本集團構建以崗位價值為基礎,與業績貢獻、個人能力、人才發展相結合的薪酬分配機制。